top of page

瀕危語言數位典藏復振 📕

Writer's picture: Xenia WangXenia Wang

Updated: Jun 14, 2024

<2024. 03. 08 中正大學南島語典藏復振與數位學習上課心得>



圖片擷取自: 2022. 11. 02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

 


影片主軸講述了何老師對於數位典藏南島語言研究的心路歷程跟經驗談。首先,老師先介紹了自身的專業背景以及學習南島語的經歷,而由影片內容,我們得知老師剛開始是學習印尼文,進而再接觸到了他加祿語(菲律賓語)以及泰雅語。


老師是透過文法、字典、社會語言學調查、教材來學習南島語的,並透過像是應用語言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university social reponsibility)、語言回饋原則(linguistic gratuity principle)、語言紀錄和保存LDC(language documentation and conservation)、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等理論,來做為回饋社會的社會語言學研究。


關於達悟語研究,影片中也提及了老師於1994年開始的達悟語研究計畫,其中透過和董瑪女、張惠環和楊孟蒨老師,以及蘭嶼當地的達悟族人攜手進行這為期數十年之久的達悟語研究語典藏。其中在達悟語的研究中,老師不僅幫助達悟族人紀錄當時即將面臨瀕危的達悟語文字等等,更是將這些資料透過數位典藏的方式並善用多樣的數位工具加以記錄,將達悟語編譯成字典等等,使得達悟語能夠永流傳,讓新一代的年輕達悟族人能夠更加了解他們自身的文化和語言文字。


除了數位典藏的複振,回饋當地社會也是社會語言學當中非常講究的一個要點。因此,何老師的達悟語團隊不僅將達悟語教材以多樣化方式呈現,更將這些創意產物帶回到蘭嶼和當地國小、國中學子分享,讓他們能夠更加讓自己跟蘭嶼達悟文化有著更強烈的情感連接。此外,政府近年來強力推動了台灣原住民族的族語學習,屆時也透過了老師的達悟語團隊所製成的教材來培訓達悟語師資,使得達語語能夠更加廣為流傳、生生不息。


從瀕危語言數位典藏的這部影片讓我學習到,研究語言並不只是單方面的將語言研究視為一項例行計畫;然而,語言保存應當是要以「人」為本的研究,並且我們需要透過自己的研究回饋當地的社會,對於當地的社會提出貢獻並且做出改變,這樣才能使你所關注的社群能夠被大眾所知、喚起大眾的關注。因此,爾後當我們從事瀕危語言研究時,我們應該要更注重這群被研究者,也就是「人」的需求,並透過「社會關係」的態度來使這個語言能夠更加的符合科學以及社會需求的平衡。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